水天之间的圣境
---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被誉为“世界第8大奇迹”,它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这里属于诺曼底地区。车近圣米歇尔山,可以看见一片极为宽
阔的草场,近处蓝天下成群的绵羊,远处与草场相衔接的,是一望无垠的流沙。一座锥形的小山从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为壮观的是,山顶上锥形的圣米歇尔教堂
建筑群足足比它赖以存在的、直径约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两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赞誉圣米歇尔山为“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
当巴士从蓬特松(Ponterson)小镇慢慢靠近圣米歇尔山时,我的心被提到喉咙口。远处,在长堤的尽头,一堆岩石、房舍、城堡、修道院赫然从地平线上,在天水迷雾间崛起,莫非,传说中的圣山已经近在眼前?
车近圣米歇尔山,可以看见一片极为宽
阔的草场,近处蓝天下成群的绵羊,远处与草场相衔接的,是一望无垠的流沙。一座锥形的小山从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为壮观的是,山顶上锥形的圣米歇尔教堂
建筑群足足比它赖以存在的、直径约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两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圣米歇尔山(Mont
Saint-Michel),性格如此复杂令人捉摸不定,它就是以这样神气的姿态,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毅力展示以及智慧卖弄,系于一身。
不来此地就不算到过法国!
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及布列塔尼之间,一片雾气迷蒙、波涛汹涌间的沙地上。山的面积很小,直径只有1公里,山头建有比它高出近两倍的修道院。
潮水落下时,它是沙地上兀起的一堆;让连接着它的长堤显得无趣。涨潮时,三面袭来的海水把它团团围成一座孤岛,长堤成了连接小岛与陆地
的唯一通道,又突然神气起来,来往的车灯,兴奋看潮的行人,把它点缀得光彩热闹。而山,就这样游走于“陆地”和“海岛”的两种身分间。年复一年,日复一
日,循环了近千年。
沿着圣米歇尔山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两旁商店和餐馆林立,仿佛来到了上海的城隍庙。20分钟后,雄浑壮观的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已经安详地站在你
的面前。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下而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让人感觉有一股向上飞升的合
力。经过以后几个世纪的改扩建,圣米歇尔山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慕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
圣米歇尔山上的建筑群的底部是由罗马式大石柱支撑着的两个大殿。几百年来,这是储存食物和收留贫穷朝圣者的地方。这两个大殿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食和住两个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过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曾经作过监狱,一些著名人物曾囚禁于此。
再往上走,就是教士们的修行室及会客厅。
穿过无数的厅堂,走过迷宫似的走廊,终于爬上了顶层的圣殿。怀着敬畏初登圣殿,空旷的殿堂让我惊叹莫名。这就是传说中的、令无数朝圣者顶礼膜拜的圣殿吗?
居然没有一个精美的石雕,也没有豪华的讲坛,哥特式玫瑰窗上镶的也不是绚丽的彩色玻璃。一切都那么平凡而朴实,没有夸张,没有奢华,如此雄伟壮丽的外形之
中,居然隐藏着如此朴实浑厚的心灵。
对比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耶路散冷的耶稣基督堂,还有欧洲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面华美的雕塑和装饰、
绚烂晶莹的彩色玻璃、宽阔的讲坛、巨大的管风琴,高远神圣的感觉会让你感到自己的卑微。而圣米歇尔大教堂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神圣,它平静、安详、朴实、浑
厚。身处其中,一切浮躁会烟消云散。也许只有如此宁静才能使教士们潜心修行,只有如此亲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顾被流沙吞噬、被海潮卷走的危险上山朝
圣。
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庇佑着诺曼底的大地。在圣经故事中,他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他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
从圣米歇尔山顶上,可以俯瞰下面一望无际的流沙,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
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游人,就会被流沙吞噬。雨果曾经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 情的……”。
早在古罗马时期,圣米歇尔还不是一座岛。那时,或许是因为凯尔特人将之作为墓地的缘故,这片渺无人烟、终日被大西
洋海水浸泡拍打、阴森昏暗的山崖被称为墓石山,罗马祭司们常到这里来祭拜落日,这一祭祀礼仪保留至今。在光芒四射照耀大海的太阳光环中诞生了许多神奇的传
说,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墓石山的。传说尤利乌斯·凯撒被秘密葬在墓石山的一个金棺中,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鞋。
公元5世纪时,海岸的一部分下沉没入海水,墓石山因此变成了一座小岛,距离陆地大约6公里。每天只有两次退潮时大海才将满是淤泥的底部裸露出来,打开一条通往小岛的危险之路。
梦中天使的指示
法国以圣米歇尔命名的地方、建筑非常多。米歇尔是圣经中的重要天使,他有三个任务:一、秤人类的灵魂,区分善和恶。二、带领人民进入天堂,保护他们免受恶梦诱惑;三、守护天堂的入口。
在阿弗宏许的圣维杰宝物室,今天可见到据称留有天使指孔的头盖骨。
在往后的几个世纪,这个本来毫不起眼的祈祷所,在诺曼人与法国人的无数征战中,成了战略要地。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了大天使米歇尔手指墓石山,示意他在此修建小教室。起初奥贝主教
满腹狐疑,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意。一天夜里,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光芒四射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出一个
洞。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教堂浩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教堂在修建过程中怪事连连。一块原本在山顶空地的巨石突然滚落下来,砸伤了一个孩子的脚,这座石头岛从此没有了淡水。奥贝主教似乎早已预感到大天使神力的
存在,他将权杖钉在山崖上,一股泉水从那儿喷涌而出。据说这泉水还能治病。此外,在黑暗的雷雨夜里,周身光环围绕的大天使米歇尔偶尔会在建筑工人面前显圣。
从此以后本笃会(天主教最早的修会)修士们便迁居到圣米歇尔岛,人们也陆续开始上岛,以求得到能驱魔避邪的大天使米歇尔的庇护。许多信徒未曾料想上岛之路
如此险恶,他们尚未了却虔诚的心愿便毙命于途中,不是陷入海湾松散的流沙中,就是被突然高涨的潮水卷走。传说有一位孕妇在临产前一个月独自前往圣米歇尔
岛,当她历尽千辛到达海湾岸边时,梦寐以求的墓石山的轮廓依稀可见,激动舁常的她误以为墓石山就近在咫尺。于是她拼命朝前走,不料却陷入流沙,潮水又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高涨起来。她一下瘫倒在流沙上等待死神的降临。冥冥之中她默默祷告,祈求圣母玛利亚保佑她。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波涛汹涌狂风呼啸的大海突然
平静下来,海水围拢起来将她包围在中间,连海浪也停止了拍打。就在这个神奇的"圆环"中她生下了一个男婴。潮水退去时,她用海水为儿子做了洗礼。为了纪念
这件发生在1011年的"奇事",当时的修道院长在海湾立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千百年来,它一直傲然矗立在那里,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圣米歇尔山所处的
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
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
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等等。
19世纪初建造的防卫设施已很先进。墙很厚,四面可防火,烟囱可透烟。
崇高和世俗
十二、十三世纪时,这里是极具影响力的本笃会修道院,修士们在山上留下了奇迹堂、修士食堂、骑士厅等今天看来非常优秀的建筑。与此同
时,市民的生活、商业,也在山脚下发展起来。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曾移做监狱之用,之后就慢慢沉寂下来。到了20世纪中后期,这里才重新发展起来。
1966年,修道院重新归还给了本笃教会修士,如今还有一小群修士在山上遵循966年本笃会的宗教传统,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说,山水间的圣米歇尔山也是颇“反映现实”的地方。修道院在山的最顶部(要舒舒服服爬上去得费点脚力),代表崇高的精神境
界,山脚满是餐厅、旅店、表现世俗的一面。围绕着两者的,是厚厚的城墙和堡垒。要是你老远来到这里,建议你在山上留宿一夜。这个遗迹给人一种很独特的剧场
感。从夜幕降临以后到天亮以前,圣米歇尔山送走了大部分的游客,才散发出真正的魅力。到山上各个防御工事前,你几乎可以听到八百年前,守城将士夜里的叹息
声。
诺曼底风格的美丽建筑,透出岁月沧桑。
修道院的教堂始建于1023年,整个工程持续了近百年才结束。塔楼与中殿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保留了最初的风貌。因为教堂高耸于圣米歇尔山顶(当时还没有
修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尖顶),不久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岛上就会发生大火灾。1204年法兰西将诺曼底吞并后,圣米歇尔被人纵
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个新的修道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闻名遐迩的拉梅维耶尔(意为"奇迹")修道院。显
然,菲力浦二世想以此来向大天使米歇尔及被焚毁的修道院赎罪。最终仅耗时17年(对那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杰作,至今它仍被
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气势恢弘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建在狭窄的山崖上,因此整个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呈垂直状。修道院由两个三层楼的建筑组成。按设
计者的意图,东侧建筑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楼大厅供贫穷的朝圣者使用,他们可以在此居住、用餐;二楼大厅供贵宾使用,修道院长在此接待、款待达官贵
人;三楼则是僧侣们用膳的地方(食堂)。西侧的一楼是仓库,二楼的骑士厅里面有一些大炉子,实际上是修道院的供暖中心。骑士厅原来叫缮写室,供书写手抄本
文献之用,但因那里光线昏暗,因此所有手抄文献的工作都移到食堂进行,那里的窗户又高又窄,光线柔和明亮。西侧的三楼是一条有顶的长廊,别具一格的"静心
之隅",很适合教士们读书、思考、闲庭漫步。用一位教士的话说,这条犹如悬挂在天地之间的长廊"使上帝可以下凡来到人间而不失自己的伟大"。
百年战争期间(1337年-1453年),圣米歇尔岛始终未被英国人占领,它鼓舞着圣女贞德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战争结束后,圣米歇尔山声名远扬。这时正值
难以解释的大规模的儿童朝圣高峰时期。几千名7岁~15岁的男孩女孩离开家乡和父母亲人前往圣米歇尔山朝圣。上天神秘的呼唤将他们从欧洲各地召集到一起。
他们两人一排列成整齐的纵队穿越法国,口中高喊"为了上帝我们前进,向着圣米歇尔山前进!"孩子们的父母甚至不敢出面干预这势不可挡的朝圣。一位父亲曾试
图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朝圣,他只是在心里呼喊"我以魔鬼的名分祈求,孩子回家吧!"可是他就莫名其妙地晕倒了。还有一位朝圣者的母亲也曾竭力阻止孩子,却
从此变得又聋又哑。参加朝圣的许多孩子惨死于途中,有的被冻死,可怜的父母们惊恐万状却不知所措。最终还是宗教当局出面干涉,谴责这场狂热的儿童朝圣。
1469年路德维希十一世设立了大天使米歇尔骑士勋章,而1472年又下令在修道院最潮湿的一间屋子里安上"臭名昭著"的铁笼子,囚禁最危险的犯人。铁笼
子用铁链拴在拱门上,囚犯每移动一步,铁笼子就会摇晃起来。一旦被关进去,囚犯就没有任何生的希望。无论以慈悲为怀的修士们怎样努力,囚犯最终会很快发
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惨无人道的铁笼子为法国国王效忠了300年之久,许多仁人志士惨死其中。最后一个被铁笼子折磨而死的是维克多·杜布尔。他是一名记
者,1745年因发表抨击路德维希十五世的文章而被判刑入狱,被监禁一年后死于狱中。1777年"臭名昭著"的铁笼子才被彻底废除。拿破仑执政期间,修道
院也曾作为国家监狱,直至1863年才关闭,同时宣布为国家所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哥特式的尖顶和500公斤重的大天使米歇尔手持利剑
的镀金雕像,是1879年才添加上的。
如今,圣米歇尔山依然傲然独立于海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孤独的身影凭海临风,远远地俯视着山下的诺曼底。高耸入云的尖顶犹如大天使米歇尔的神指直指苍穹,仿佛时刻在提醒尘世的人们,圣米歇尔精神一如千年前坚不可摧,恒久不朽。
圣米歇尔山以神气的姿态,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毅力展示以及智慧卖弄,系于一身。
在历史上,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曾经有过至少两次让法国人骄傲的时刻。早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46年春天,英军进攻诺曼底,在有着“法兰西骄傲”之美誉的
法国骑士团溃败于由英国农民组成的弓箭手之际,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勇敢地担当起了捍卫祖国尊严的使命。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墻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靠的就是它的天险,每天作战就只要守住半天,当潮水上来时,敌人就不敢再犯,而使得守军得以休养生息。他们利用修道院坚固的堡垒和城墙,成功地抵
御了英军的轮番进攻。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
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虽然英军占领了诺曼底以及法国众多城镇,但最终就是没能攻下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在英法百年战争结束500多年以后,另一场决定人类命
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弘扬正义不惧危险的天使之道。1945年6月,盟军即将开始诺曼底登陆,这时,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的修道士们得知驻守诺曼底的德军准备炸毁修道院。修道士们便组织起了护院小组,他们表示豁出性命也不能让德军的阴谋得逞。如今已86岁高龄的修道士欧塞尔
依旧记得60年前那紧张而神圣的瞬间。
戏剧化的潮水与夕阳
观潮是圣米歇尔山最重要的观光重点。这个被誉为欧洲最戏剧化的潮水,涨潮时,海水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山挺进。一年两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涨落的落差可达到15米高。
“潮水来了,请把停车场的汽车开走”。在山上的两天,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傍晚都以五六种不同语言的广播督促人们。而两天里,都有些“敢死”的车主,故意和时间、潮水玩惊险的游戏,在最后一秒飞奔到长堤旁“救车”。圣米歇尔山北部塔堡,从上面可以观察潮水变化。
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几
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家,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确,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
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这里的沙其实更像是淤泥,一旦变干,非常结实;一旦与水混合,立即变成粘稠的泥浆。圣马洛海湾附近的海底布
满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们就是制造危险的罪魁祸首。因为潮起潮落很容易将沙冲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阴险多变的流沙,而那些过于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
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一千多年来,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无数的沙被冲向海湾,使海岸线因此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更靠近圣米歇尔山了。1879年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从此可
以直接通过堤坝上山。现在每年只有两三次,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米歇尔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应归功于这条堤坝。
每年多达250万的游客通过这条堤坝来到圣米歇尔山参观,TGV快车将参加一日游的游客从巴黎送达圣米歇尔山。不过,真正能登上圣米歇尔山最高点11世纪
大教堂和拉梅维耶尔修道院的游人不足1/3。到圣米歇尔山朝圣的传统根植于奥贝主教时期。不过,今天许多人来此并非只是赶时髦,圣米歇尔山让他们流连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数日而不归。夜幕降临时,喧嚣了一天的"大街"渐渐安静下来,没有满载游客来往穿梭的汽车,人流如织的修道院也变得空荡宁静,这时才是
感受圣米歇尔山独特建筑群的最佳时间。
有一点旅游书没有说到:夕阳也同样让人倾心。破空而出的光束随着时间的流动,慢慢向右倾斜,对岸的一景一物,村落、树林、远处山头的教
堂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起来,又隐入到背景中。好像舞台上的人物,当追光照在自己身上时,光荣地谢幕。太阳在下山前最后一次巡视了地球这一端的每个角色,挥洒
而细心。
早就知道了,诺曼底的阳光是天性娇艳多姿的,若不是如此,大画家莫内怎么肯在卢昂大教堂前,以同一个角度连续画了30张画?又怎么肯在晚年放弃全世界的美景,独钟情于一座莲花池?
具有英国大理石优雅圆柱的回廊,是13世纪初盎格诺曼底风格的佳作。
圣米歇尔山每年吸引约85万游客。旅游业兴旺的好处是人人会讲英语,坏处是店里的货品都是“游客价”。《寂寞星球》旅游书说,“基本上,只要不是以水泥巩固在地上的东西,你都可以一半或更低价钱在诺曼底其他地方买到。”
亲身验证后,这话并不完全属实。银弹充足的你,当然可以到山脚下的“妈妈的鸡奶烘饼”店,去吃一客圣米歇尔山最著名的烘饼——“国王门”附
近,里面挂满名人“到此一吃”签名照片的餐馆就是。一人份套餐请准备至少60欧元。不想太花钱,可以到小店里购买法国面包或新鲜出炉的意大利馅饼充饥
如何去
除了参加当地旅行团外,最方便的方法是搭火车到蓬特松,转搭前往圣米歇尔山的专程巴士。巴士一天出发三四趟或八九趟,视季节而定,出发和抵达时间多和火车时刻相吻合。
住宿
小小山头,东拐西弯地“藏”着8家小酒店--大多是外部古早内部现代化建筑哦。双人房价格从80到250欧元不等,都有卫浴设备。千万要记得预订。酒店一般下午3时到5时才开门接待,在这以前抵达的旅客得在山上游荡一阵。
观潮时间
圣米歇尔山潮水一年里的最高潮,一次在春季(3月21日左右),一次在秋季(9月23日左右)。不过,潮水日期年年不同,最新最准确的资料还是在网上,可查网站:www.normandy-tourism.org
。
资料:大海归来
圣米歇尔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朝现夕隐”现象,白天大海退潮时,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岛的路显现出来,可是到了黄昏就开始涨潮,天一黑,岛就变成了孤岛。如果白天忘了走就会被困在岛上。
19世纪后人工长堤被修建,从此圣米歇尔山一个月只有两次,在满月和新月时才成为孤岛。
几个世纪以来,迅猛的涨潮一直是圣米歇尔山的一道著名景观,观潮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受学良的影响,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四周的流沙淹没,变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条1877年修建的堤道与大陆相连。到了
退潮时才会和大陆连起来。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都会人山人海,热闹异
常。
每当潮水退去时,都会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积物。随着人们对农田的开垦,以及运河、堤坝、停车场等设施的建造,沉积现象不断加剧,原来的海滩由于路堤阻挡,无法在退潮时将泥沙冲走,逐渐变成了陆地。久而久之,山周围的地势渐渐变高,现在只有在天文大
潮来临时,圣米歇尔山才会显现为海岛。闻名世界的“孤岛仙山”面临着“孤岛不孤”的严重威胁。
据专家估测,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圣米歇尔山将在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届时将不再有“孤岛”和“仙山”,留给人们的只是与大陆连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许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伟的修道院。
面对可能出现的“孤岛不孤”的危机,法国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自1995年开始,恢复圣米歇尔山海岛风貌的工程就成了法国民众热议的一个话题。
由于原来修建的堤坝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海岸,而且在
不断地向圣米歇尔延伸,诺曼底羊群已经"包围"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的城墙。
经过多方论证之后,为了恢复充满传奇色彩的圣米歇尔山的历史风貌,政府决定在环绕
圣米歇尔山的库埃农河河口修建一个潮水坝。海水涨潮时新的大坝将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则有助于泥沙冲到拉芒什海峡。这样,修道院周围的土地将始终处于
海水之中,免受沉积岩的污染,并逐渐得到净化。
2006年6月16日,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抵达圣米歇尔山,正式启动了这
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改造工程。这一总投资达2亿欧元的大型工程由圣米歇尔山海湾混合工会承建,由欧盟、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单位共同出资,工期预计为
6年,其间游客可以继续到圣米歇尔山观光。
工程以在古埃斯农河上建造一座水坝开始。古埃斯农是流入圣米歇尔山海湾的一条河,水坝工期为
30个月,将于2008年底竣工。涨潮时,它将把古埃斯农河灌满海水,落潮时把海水泄掉,从而产生一种抽水效应,便于清除沉积物。水坝距圣米歇尔山2公
里,坝上将建造一座步行桥,桥上还要建一座亭子。立于亭中,可以欣赏整个海湾风景。
根据索格雷阿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数据,水坝运行8年后,可以清除80%的沉积物,从而保持“孤岛
仙山”的原貌。由于长堤公路阻碍了水流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圣米歇尔山周围的泥沙沉积,改造工程还将新建一座近一公里长的高架桥,预计2008年初开
工,2012年完工。届时长堤公路将被拆除,游客可以乘坐汽车,经由高架桥,直达圣米歇尔山。
转载说明:
原文刊登于 新加坡 《联合早报》2001-11-12 , 作者: 韩咏红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旅游网,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